澳門美食IP的漫畫與書籍創作案例
漫畫書籍創作案例 澳門食神——M的故事( 話)幾日, 今天終於出了太陽。 晴空下, 人都願意出門走走了。 我是澳門食神, 有人叫我M先生。 2月2日多雲MCity是一處很適合騎scooter的地方,它小巧精緻,大多數時候,小小的兩輪車就能帶你到達目的地;而即便只是漫無目的地骑,沿途經過的風景不會辜負你的情致。 我時常會感知很多情緒:孤獨、悲傷、平靜、安寧、虛空……這讓我常常恍惚, 我到底是誰? 今日乾脆行遠點,去路環島,去安德魯餅店,朝聖。 小路、舊城、安逸的空氣和隨意的沙灘,在MCity最南端的角落,所有的存在都在安撫漫步者的靈*。 而我見到的許多人類,卻是麻木機械、渾渾噩噩的行屍走肉。 吹拂到臉上的微風似乎都在說:「不如醉在咖啡香濃呵……」很容易就找到餅店,門口徘徊的食客,臉上愜意滿足的神色直要甜過店鋪飄出的撻香了。 走進店中,蛋撻剛出爐,perfecttiming!10葡幣一枚,半打則是55葡幣,一個人吃兩個正好。 吹著海風,坐在大樹下吃更好。新鮮出爐即食的葡撻,是最美味的。牛油酥皮又脆又香,有層次。Custard與雞蛋混合的味道,再配上一層焦糖膜的香甜味,飽滿的蛋漿顫抖著,晃晃蕩蕩卻又險險不會跑出撻心。 最美妙的 口,嫩滑的蛋漿與松化的外皮在舌尖起舞。 安德魯的葡撻,以香為主,甜為次,喜歡香口而不喜歡太甜的食客,往往都以安德魯的出品為首選。 葡撻配方也許很多人都有,但與安德魯確是有什麼不同,是手作過程中灌注到蛋撻中的心意與愛嗎? MREPORT Name:安德魯餅店 Location:路環市區戴紳禮街1號地下 Highlight:蛋撻 Story: 1.「葡式蛋撻」的發明者安德魯並不是葡萄牙人,而是一名來自英國的藥劑師。在一次葡萄牙的旅程中,他品嘗到了蛋撻,但沒有食譜,就利用自己藥劑師的背景去改良配方,改用英式奶黃餡,為亞洲顧客特調減少糖分,創造出蜚聲亞洲的。 2.路環島的店是安德魯開設的 家店,許多主顧都是住在路環的老居民。每到農曆新年的時候他們就會說:「你們千萬在農曆新年不要關門,你們要是關了我們就沒有東西吃了,整個路環都沒有東西吃了,我們老人家很怕沒有東西吃的,你們千萬不要關門啊。」 3.現今,安德魯餅店由安德魯的女兒和妹妹一起打理。從 家店最初一天僅賣出50只蛋撻,一班師傅經過3天製作蛋撻皮,再將蛋漿倒進撻皮中,每一個都是在店裡新鮮焗出、人手做出。她們深知,安德魯蛋撻的根就在那一個個圓圓小小的嫩黃色蛋撻上。只有用自己的雙手與真心去製作,才能保住安德魯的根,才能讓顧客吃到愛的味道。到現在一天能賣出只,不管數量如何增長,她們始終堅持蛋撻手工製作。 SecretBehind: 為防止蛋撻的配方泄露,安德魯餅店在製作流程上,特別設置為蛋撻皮在一個地方做,蛋 撻在另一個地方做。這樣不管製作的師傅在店鋪做多久,都只知道蛋撻製作過程的一半。 澳門食神——M的故事(第二話)天氣有點陰沈, 人的心情自然不會太好, 食欲不會增長, 但我不是人類,我是M。 我要出門覓食。 我是澳門食神, 有人叫我M先生。 1月17日多雲對於人類來說,變老似乎是一件悲傷的事。生命力的衰弱和消逝,讓人類總會思索,為什麼自己要來經歷這短暫的人生。活著的意義是什麼?我最近也開始問自己這個問題。即便知道自己並不是人類,知道自己並不會變老,這個問題還是忍不住蹦出來。它在我的程序設定之外,我有我的使命。我想我的設計者並不希望我為這樣的問題而糾結——只是單純地、心無雜念地尋找美味,與美食作伴,不好嗎?人生充滿了變數。但想過一個美妙的人生也許並不難,迷上一樣東西,把全部身心撲進去,全世界只有你和它,在不知不覺的專注中,一輩子也就過去了……人生可以如此簡單,再多變數也無妨。真的,可以這樣嗎?深夜走進街邊一家亮起燈的老店,店鋪的菜單簡單明瞭,選擇並不多。 點上一碗白粥、一份蘿蔔糕、一份腸粉、一份蛋散,把早餐的內容當做宵夜來食。這白粥,色澤淡黃,似豆漿的質感。按照老闆建議,加一點鹽,等候2~3分鐘,待粥碗稍涼,撈起一勺送入口中,嗯……像是自己打開了學生課本,而廚師拿著教師用書,所有秘密都在他的書裡。先是衝到腦門的熟悉的豆香味,一瞬間就很像豆漿,食得出,應該是腐竹煲的。口感介于米漿和米糊中間,舌頭又有觸到米粒的肉感。有趣,只加了一小撮鹽,就有了奇怪的反應,還原這碗粥里天然的食物本味。一口白粥裡竟然打开了不同的口味:稻米的清香、腐竹的清甜,这碗白粥确实美味,不过令我没有想到的是,这白粥的秘密,其实如此简单。时间够长就是它的秘密,熬煮,讓坚硬的稻米变作绵滑的白粥,却又封锁住原粒米的精华好味,只有愿意花费足够的时间,才能成就一碗好粥。又軟又香的米糕也是靠這條條蘿蔔絲撐起糕身。淡淡的肉鮮味...有層次。蝦米和臘味也都有炒過,用胡椒粉醃製的料,保留了香料的餘味,胡椒到底霸道,已經在整個口腔及呼吸道裡鳴鑼開道了。不過這所有味道中,還有稍稍清甜,却不像直接来自于这个萝卜的味道。這家老字號還是有本事,把煮蘿蔔水也用上了,这样的清甜,让整体的味道趋向完美。哦,還有那盤蛋散,香味正正好。鬆化質感,而且還有脆口感覺與麥芽糖香味。這間不起眼的小小店面,與這些不起眼的家常餐食,在夜深時分讓我吃到動情。每一道平凡小食背後,都能品嘗出時間的積澱,它們可不正是凝練多年經驗的藝術品嗎。尋到心之所愛,投入一生的精力琢磨技藝,但行好事、莫問前程。人生是可以如此簡單的啊!MREPORT Name:盛記白粥 Location:雅廉訪大馬路77號地下(幸運閣地面) Highlight:白粥、蘿蔔糕、炸腸粉、蛋散、油條 Story: 1.盛記白粥已有80多年紀,無數人吃著她長大,無數人見證了她,而她也見證了歷史。在現今的餐廳牆壁上有一幅壁畫,畫著80多年前老闆的爺爺將盛記從地攤搬進老店,可惜那家老店已經拆遷了。 2.盛記在澳門共有5家分店。新馬路店裝修是現代風,其他的都是老街坊風格。時代變化,盛記卻依舊。在眼花繚亂的都市生活裡,盛記反而更似一間記憶裡的老店,淳樸的食客,帶著自己愛的家人,吃著有愛的食物,一起長大和變老。 SecretBehind: 1.用明火將未碾碎的米熬制2個小時至完全爛開。明火煮粥,熄火後容器留有餘溫,似從前外婆用柴火煮粥,唇齒留香,回味無窮。之後加入泡好的腐竹,煮30分鐘至腐竹融進粥里,故粥為黃色。客人點了白粥以後需自行下鹽攪拌,靜候2~3分鐘後口感方為 。 2.將蘿蔔絲切絲煮熟,但不可以煮太熟,不然蒸完之後會軟綿綿的撐不起來。之後連同煮蘿蔔的水一起泡進米漿中攪拌,裝盤,撒上蝦米。要知道,蝦米可是蘿蔔糕鮮味的精髓!最後放進蒸爐中蒸分鐘,就可以出爐了。 3.把卷粉鋪開包住油條,進行合體,後切成一段段,最後淋上甜醬(工廠特製醬油)、花生醬、芝麻醬,在表層撒上芝麻。 4.用全蛋和麵,均勻後放置1~2小時,壓薄。現在是機器壓,很快;而在過去老闆的爸爸會看著老闆壓,起碼要壓兩個小時,而且不可以壓太薄,太薄會導致做蛋散的時候容易粘在一起。待壓薄後,切片造型,然後放進油鍋炸。最後粘上煮開的麥芽糖的氣泡,不可以直接泡進麥芽糖,不然會軟。 澳門食神——M的故事(第三話)食神醒了, 食神喝了點開胃小酒, 食神出門了。 北方已經開始落雪, 路上行人厚衣棉褲顫顫巍巍。 而南方還沈浸在氣候溫度中, 醉生夢死。 邏輯上來講, 感恩節的火雞大餐之後, 應該靜下心來大嚼沙拉, 減輕胃部負擔, 順便控制體重。 但是我不必擔心這些。 我是澳門食神, 有人叫我M先生。 1月3日晴到底是什麼定義了人?是的,我開始寫日記了。這似乎是人類常用的保存記憶的方法。很有意思,發現人類總喜歡記些什麼,證明自己存在過。從遠古時代的洞穴壁畫,到今天人們吃飯前要先拍照發Instagram,人類的習慣從未改變。我現在最常聽到人們的感慨就是:「時間過得太快了!」以及「記性怎麼越來越差……」每日奔忙,如果不記點什麼在本子上,你會在試圖回憶某天做了什麼時,發現,那一天消失了!記憶對人來說如此重要,在某種程度上它定義了人。這是我在餐廳里旁聽了各樣聊天後想到的。番茄屋葡國餐廳,深埋在哪吒廟旁的一條小巷里,要尋到它需走過澳門老城區錯綜曲折的街道,經過一段坡路,來到一個三岔口——真是偏僻。阿里巴巴雞扒飯點一份,這是店裡的成名菜式。米飯選用瓦煲,飯粒散髮著煲仔飯的焦香。嗯,好足量的cheese,舀起一勺飯,連起斷不開的拉絲。濃厚的芝士味以外,還有些微酸酸甜甜的清香,中和芝士的粘膩,是香草;厚厚的cheese下,肉醬汁攀附著嫩滑的雞扒,裹住軟糯的米粒,一口咬下柔軟多汁。最後一口吃完,仍在回味留於口齒的細膩奶香。呵,真是滿足,尋店的疲乏一掃而光。再來一份,吃的時候先取一小撮薯絲入口,經過多重冷熱交替的薯絲外脆內軟;再配上馬介休、葡國香腸等一眾配料,滋味又鮮又嫩、亦脆亦軟;多重口感和味道在口中百轉千回,這才是有趣的料理啊!意猶未盡,晚餐又返來點了。薯絲馬介休,澳葡菜經典甜點,不能錯過。咦?好似這裡的做法不太一樣。傳統木糠布甸通常以忌廉做底料,味道厚重甜膩。這裡的……唔,應該是鮮奶為底料,用料更純香,口感更輕薄。表層的瑪麗餅碎錦上添花,冷藏數小時後呈上,口感綿滑,甜而不膩,相信不喜甜都要贊不絕口。葡式木糠奶布甸一端到面前,咖喱的香氣就瀰漫開來。撈起一勺,hmmm……濃郁的香料在嘴裡化開,夏日椰子的清新、冬日火鍋的香辣……好豐富的口感。再細細品味,牛腩竟是軟膠與瘦肉層層相間的崩沙腩!肉,不肥不瘦,筋膜相連,入口即化。肉與咖喱纏綿交融,真讓人回味無窮啊!葡式咖喱崩沙牛腩爽腩(SkirtSteak):又叫崩沙腩或蝴蝶腩,是牛肚皮的腩位,位於牛的橫膈膜附近,由於有塊薄軟膠質,爽軟不硬,價格較貴。 16世紀初,葡萄牙人積極展開海上貿易,帶著橄欖油、臘腸、葡萄酒等故鄉的食材,乘船行經非洲西沿岸地區、好望角、印度和馬六甲等地,最後來到了澳門。在澳門落腳的葡萄牙人,渴望吃到家鄉菜,但當時保鮮技術落後,原料如果海運到澳門,半路就壞掉了。為解決這個問題,廚師便設法用替代品,比如用椰子汁代替新鮮牛奶,並結合葡萄牙、印度、馬來西亞及中國廣東菜餚烹飪技術的精華,創制出獨一無二的「澳門葡國菜」,並不斷發展和創新。 澳門葡國菜與正宗葡國菜看似相近,又有截然不同之處。其中的差異體現出澳門多元和中西融合的一面。像「非洲雞」、「葡國雞」,其實在非洲和葡萄牙都是吃不到的,完全是澳門的口味所造。 現今葡國菜分三種:1.傳統葡餐,是由葡國人在葡萄牙經營的保留葡國原生風味的餐廳;2.土生葡國餐,是由土生葡人在澳門開設的餐廳;3.澳葡菜,由澳門當地人開設的中西合璧、口味改良的葡國餐廳。番茄屋屬於第三種類型。 Name:番茄屋葡國餐廳 Location:連安後巷富安大廈4號及6號地下(柿山哪吒廟旁) Highlight:阿里巴巴雞扒飯、薯絲炒馬介休、葡式咖喱崩沙牛腩、葡式木糠奶布甸 番茄屋年就成立了,店主希望做一間平民化餐廳,特意選址在偏僻的地點,這樣可以兼得食物品質與實惠的價格。店內招牌的靈感源自葡國一種叫SOPA(葡文是湯的意思)的湯飯。老闆的奶奶以前曾在葡國軍營參軍,葡國人會做SOPA給雇傭兵吃。老闆的奶奶學會了SOPA的做法,對它進行改良,加入芝士、香草,做成焗飯,起名為「阿里巴巴雞扒飯」。很多澳門學生由中學時期開始,一直到畢業工作,十幾年來都經常來番茄屋回味這道雞扒飯。每年售出超過3萬份。澳門食神——M的故事(第四話)我是澳門食神, 有人叫我M先生。 2月14日多雲情人節,這些促使人消費也促使人懷念的日子,正是人類需要的“麻煩”吧?我也有過這種“麻煩”,就如同有了Adam也有了Eve。當然, 次喚醒我食欲的,也是我的Eve。 但自從我們離開那個創造我們的地方, 我就沒再見過她了。 2月14,是個合適的時機想念她。 不知道是不是沒放棄那個不期而遇的想法,我有意選了一個“有儀式感”的地方——COPA高雅扒房。 先穿過叮叮噹噹的One-armbandit, 走到安靜的地方就看到COPA。 走進去就後悔也許不該今天來,我並不想高調地坐在一對對情侶中間破壞氣氛。 找了角落的卡座,點一份,一份,一份,一份。之所以點了這麼多,還是沒放棄,萬一她來的話... 扒房的廚房是開放式的,能看到和火博弈的廚師。伴著呲呲的聲音,牛肉和碳火的香氣熱烘烘地傳過來,打了一個寒顫,把身上的寒意都趕走了。Name:高雅扒房 Address:澳門友誼大馬路澳門金沙酒店3樓 Highlight:澳洲黑毛和牛T骨扒、鵝肝、海鮮拼盤匯演、緬因州龍蝦濃湯、特濃焦糖巧克力蛋糕。 Story: 高雅扒房是一間傳統的美式餐廳,也是澳門 家扒房式餐廳,專為做扒而設,只要客人想鋸扒,就會想起高雅扒房,所以這麼多年來,菜單基本不變。這裡用合理相宜的價格便能吃到優質牛扒,也是很正宗的美式烹調手法。 牛扒在價值20萬葡幣的火山石烤爐上烤制,在澳門沒有幾家餐廳能夠投資20萬購置一個烹調用品。 SecretBehind: 1.牛扒用火山石烤爐烤制,烤制時牛扒滴出的油滴到火山石上遇熱蒸發,再熏回肉裏, 肉香四溢。廚師要掌握火候,保證牛扒平均受熱,烤制時只需加海鹽和胡椒,並將自製香草牛油淋到牛扒上,吃的時候能嘗到炭燒的香草牛油味。五成熟牛扒平均烤制8分鐘。 2.用海鹽和胡椒撒在鵝肝上,放入鍋裏用猛火煎,煎一會就可以了。食用時可以配上吐司,吐司是松脆的,鵝肝是嫩滑的,搭配在一起口感非常好。 3.建議食材為波士頓龍蝦1只、大虎蝦2只、檸汁醃北海道扇貝2只、鮑魚2只、藍貽貝和廚師精選生蠔各4只,所有食材都要保證新鮮。海鮮先用魚湯、白酒、檸檬汁煮熟,放置到冷庫,有客人點時就拿出來擺盤。 與海鮮一起提供的配汁有兩種:一種是cocktailsauce,由辣根和蒜蓉、番茄、胡椒調成;一種由紅蔥頭、紅酒醋、紅酒、適量的水、海鹽、胡椒調成。再配上一整顆檸檬,用配汁的酸味帶出海鮮的鮮味。 4.是味道濃郁的美式蛋糕,食材選用法國的巧克力、美國的雞蛋和紐西蘭的奶油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baoyuf.com/bytz/8575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晚宴OenosClub首次线下活动
- 下一篇文章: 开通分付额度入口条件查询教你如何开通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