弟子规中说亲近仁者,那么什么是仁者呢
仁爱,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。在儒家思想中讲究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《弟子规》作为儒家思想的启蒙教材,自然便会将这思一想渗透其中,贯穿始终。同是人,类不齐;流俗众,仁者稀。果仁者,人多畏;言不讳,色不媚。能亲仁,无限好;德日进,过日少。仁者稀缺,仁者可贵。在弟子规中倡导亲近仁者,与仁者为友。这个“仁”字,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空洞的说教,它具体而明确的指出了:仁,就是有仁德的人,即在品德修养方面达到高深境界的人。在家庭教育中,让孩子从小有意识地亲近仁者,与仁者沟通交流,就能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环境。孩子从小与什么样的人交往,与什么样的人为伴,这很重要。每个家庭都努力为孩子寻找仁者,其实在现实生活中,真正的仁者并不多,我们要想给孩子找到仁者为友,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成的事。所以,《弟子规》在讲亲仁的时候,首先指出了仁者稀少。“同是人,类不齐;流俗众,仁者稀。”大家都是人,但品德参差不齐,大多数人是庸俗之人,有仁德的人并不多见。什么样的人是仁者呢?在孔子的眼里,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志士仁人呢?孔子的眼中有三个人是仁者:一个是微子,一个是箕子,还有一个是比干,孔子认为他们是最符合仁者标准的人。微子是商朝的一个贵族,有个弟弟叫纣王。商纣王昏庸无道,微子便屡次劝说,后来见劝说无效,便干脆离开了商都。后来商纣王被周武王所灭,微子不仅没有亡命天涯,苟且残喘,反而肉袒面缚请求投降。周武王念他仁义,不仅没有杀他,反而赐他封地,继承殷室,保留了祖宗的血脉。箕子是纣王的叔叔,看着商纣王骄奢淫逸,有人劝箕子离开商朝,可箕子却说:我若离开了,就更暴露出纣王的无德,所以我不能走。第三个仁者是比干,他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忠臣。他发现商纣王有许多无德的行为,便苦加谏言,商纣王被他搞得心烦意乱,便责问他,谁给你这么大胆子给我提意见啊?比干说:我靠的是任义。商纣王便接着说: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,不知真假,今天便拿你来一看。于是下令把比干的心给挖出来看,实际上就是以此为名,杀害了比干。在孔子心中,这样的人才是品德高尚的人,也才是我们生活中应该交的朋友。但是在具体的生活中,我们有时候很难辨别出那些是真仁者,那些是伪仁者。《弟子规》为了让孩子们对仁者有一个理性的判断,进一步指出:“果仁者,仁多畏;言不讳,色不媚。”就是说,真正的仁者,在生活中是让人敬畏的,言谈举止正直、刚毅,不谗言,不献媚。具体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:1、有高深的道德修养。有德行是仁者重要的品质,无德之人,就谈不上仁。2、要有博大的胸怀,有仁爱之心,能容人、爱人,方是有仁之士。3、严格律己,能克服私欲,以大局为重,自觉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。4、讲究智、礼、信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,讲智慧,讲礼仪,讲信用。这样的人才称的上是仁者。仁者益心,恶者误长《弟子规》不仅给孩子们提出了结交仁者的要求,而且进一步分析了结交与不结交仁者的利弊。指出:“能亲仁,无限好;德日进,过日少。”如果你与仁者为伍,那你就能感受到仁者身上的品行,时时对比反思,修正自己不好的地方,错误越来越少,品德修养一天比一天高,这就是亲仁的最大体会和收获。反过来,如果你不亲近仁者,后果会怎么样呢?“不亲仁,无限害;小人进,百事坏。”在人与人的交往中,如果孩子们结交的是不仁者,那么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很大伤害。小人也会趁机而入,走进你的生活。直接影响你的言行和生活,造成百事有害,影响你的生活质量。“与君子交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;与小人交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。”意思是说,和仁者交往,就像进入养兰花的家里,刚进去还有一股淡淡的香气,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它的香气了,因为你的身上也有了香气。和小人交往,就像进入卖鲍鱼的市场,死鱼烂虾的恶臭味,刚开始还让你恶心,在里面待久了,也就闻不到它的恶臭味了,因为你的身上也有了一股恶臭味,反而觉得这股臭味很正常。孟母三迁,就为一个环境古人云: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有什么样的环境,便会造就什么样的人。孟母为子三迁居,就是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。我们今天教育孩子,不能只顾其吃穿,而忽视其道德修养。在道德修养中,亲仁是很重要的一环,《弟子规》就特别强调了这一点。每个理性、智慧的家长,都应该认识到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要性。积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,使孩子有机会亲近仁者,走进仁者的精神世界,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。尽量避免和那些不良性格或是不良品行的人接触,保证孩子有一个芬芳的成长环境,这是每个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。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baoyuf.com/byfz/15839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详细测评宝马RNineTPure版百年
-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