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岛民间饮食基于鲁菜系列,食材中肉类以鱼、虾、蟹、贝等海鲜动物为主,特色鲜明。长岛优越的海洋地理位置,造就了优良超绝的海洋食材,这里产出的海参、鲍鱼、海胆、贝类等海产品,自古闻名天下,为宫廷或民间宴席的 之物。

①长岛刺参:秦始皇苦苦寻觅的“长生不老药”

海参历来被列为海珍之首。而长岛刺参又被誉为世上海参之冠。以其鲜美滑嫩的口感和祛病健体的营养价值,自古被看作宴席或冬夏进补的 之物。

长岛刺参之所以名动天下,源于长岛具有刺参生长得天独厚的海洋地理条件。这里处于渤海峡口,*渤海分界线上,海流时缓时急,盐度、温度适宜,海底礁石鳞次栉比,各类海藻既多且茂,海底浮泥营养丰富,加之古时人烟稀少,形成刺参生长天然乐园。

海参,海参纲棘皮动物的通称。生活在海边至米深的海底,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,属海洋活化石。长岛海参其形呈圆柱体,头尾钝圆,腹面平坦,足管密集,背面4—6行圆锥形肉刺,排列整齐。因“肉刺”比其它海域海参既长且利,所以叫长岛刺参。颜色多为黑*杂斑色,也有极少数通体洁白的“白参”,被当地人视为“海参 ”。

据岛上传说,海参的得名和食用,是从秦时方士徐福到东海仙山为秦始皇寻长生不老药开始的。

长岛刺参图/袁克廷

秦始皇东巡来到山东半岛,*县(今龙口市)方士徐福告诉他,*县北面海里有仙山,山上住着仙人,还有长生不老药。秦始皇为能长寿不老,便派徐福率人前去寻找。

*县北面海里的仙山,最近的就是长岛。因岛上空夏秋季节常出现海市蜃楼,因此被称为“海上仙山”。徐福率人划船来到岛上,四处寻找仙人和长生不老药而不得。带的粮食很快吃完了,因当时岛上荒无人烟,无处取食,徐福只好带人到海边寻找食物,结果发现有一种色彩斑斓、浑身长满肉刺的大虫子静卧在浅水之中,捞上几十个,去肠洗净,生火煮熟后,吃起来爽滑可口,鲜美无比。一连许多天,都以此为食。徐福几个人感觉到筋骨有力、气血畅通、精神饱满、面色红润。徐福是方士,对中医药有研究。他觉得吃了这种东西后,堪比千年人参,于是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海参。徐福他们在岛上搭起茅屋,一住就是9年,几乎每天食用海参,结果人人身强力壮,气色精力比9年前更显得年轻旺盛。

紫海胆图/袁克廷

徐福告诉秦始皇,他们到了仙山,见到了仙人,仙人留他们在仙山住了9天,并给他们吃了长生不老药。向仙人祈求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,仙人不给,让皇上用童男童女及各类工匠、珠宝物资去换。秦始皇看到徐福几个人在仙山住了9天,凡间已经过了9年,并且个个身形英俊、神清气旺,比9年前还要年轻,相信了徐福的话,答应了他的各种要求。而后,徐福带领新建的庞大船队,载着童男童女、数百工匠农艺人等,无数珠宝物资,一路向东,驶往海外,再也没有音信。

徐福的一位至亲好友将徐福的故事讲给大家听,于是人们知道了海里有一种圆条长刺的东西叫海参,吃了会让人祛病健身,益寿延年。从此,海参就成了世人的美食佳肴。

为了便于储藏,人们把海参煮熟、盐渍、包灰、晒干,吃时提前用水发。人们发现食用水发后的海参,不但口感鲜嫩、祛病健体,还能御寒,因此,在不断地摸索演化中,海参的加工工艺日趋成熟,流传至今。

用海参做出的名菜样式繁多,主要有:葱烧海参、扒酿海参、一品海参、肉末海参、清蒸海参、炖盅海参等。长岛人冬夏进补,主要用水发后的海参加蜂蜜或白糖,早晚食之。

②长岛皱纹盘鲍:中国鲍鱼

鲍鱼,古时称鳆鱼,属贝类。因其外形与人耳相似,亦俗称“海耳”。长岛的皱纹盘鲍,主要生长在砣矶以北各岛海域的礁石丛中,因水清流急,藻类饵料丰富,水温盐度等适中,所以个大味美,肌柱肥厚,营养丰富,被誉为中国鲍鱼 ,传统海八鲜之一。自古就是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。

皱纹盘鲍图/袁克廷

长岛鲍鱼不但是蓝色海洋奉献给人类的鲜美食材,也是守护人类健康的珍贵药材。鲍鱼有滋补肝肾、润肺化痰、滋阴调经、清神润燥等多种功能,鲍鱼壳,中医称石决明,其粉有止血止痛,消炎生肌的显著医疗效果。自古以来,长岛民间无论是妇女生产或病患红伤,人们习惯吃鲍鱼恢复身体,最明显的效果是康复得快,不留疤痕。

长岛是皱纹盘鲍的原产地,鲍鱼产量大,吃法自然也多。最主要的是“清蒸鲍鱼”、“一品鲍鱼”、“鲍鱼盅”、“鲍鱼馅馄饨”等。“清蒸鲍鱼”是将鲍鱼放在锅里清蒸,不加任何佐料,保持鲍鱼原有的清鲜味道。“一品鲍鱼”是鲁系名菜,把煨好的鲍鱼摆在菜花四周,将原汁调入蚝油、糖等佐料,勾成玻璃芡,浇在鲍鱼上即可。“鲍鱼馅馄饨”是将鲜活鲍鱼肌柱切成细杂小块,与韭菜调制成馅,煮熟的馄饨鲜美可口,耐人寻味。

③长岛鲅鱼水饺:个头大!

饺子,长岛民间称“箍子”。

在门类众多的饺子家族中,“长岛鲅鱼水饺”以其皮薄、味美、个大的鲜明个性,独树一帜。大凡到过长岛,品尝过“长岛鲅鱼水饺”的食客们,无不交口称赞,久久难忘。

“长岛鲅鱼水饺”源于长岛北部海域的砣矶岛。岛上土质贫薄,淡水稀缺,自古以渔猎为主业。旧时,砣矶等长岛北部岛屿的粮食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,俗称“吃关东粮”。其种类多以玉米、高粱、豆类为主,白面很少。每逢春季“马莲开花鲅鱼来家”时节,渔家为尝鲜和图吉利,总要“腥腥锅”。用珍贵的白面做皮,以鲅鱼肉拌韭菜和馅,包成鲅鱼饺子,全家美餐一顿。今天,光阴流转,长岛鲅鱼水饺形成了独有的制作方法和鲜美风味。

鲅鱼水饺图/董姬斐

长岛鲅鱼水饺在制作过程中,一是讲究所用鲅鱼一定要是当天捕捞的鲜鱼,刳鱼时,用海水将腹脏洗净,用做饺子馅的鱼肉用刀切成一厘米左右肉块,用韭菜配馅,拌馅时加入少许猪油,这样和出来的饺子馅才能保证鲜香,去除腥味。二是饺子皮要擀得薄,下熟的水饺能看清饺子馅为好。其做法初衷是为了节省白面,后来发现饺子皮只有擀得薄,煮熟的火候才能同饺子馅保持同步,确保饺子馅的鲜嫩和水饺的口感。三是个头大,一般在8—12厘米,是普通水饺的2—3倍。

④渔家大面:岛上渔家媳妇的拿手活

长岛的渔家大面,自古是各岛渔家很重要的伙食,当年长岛人用玉米面或高粱面、地瓜面,掺和少许白面擀成面条。由于白面少筋力差,所以必须做的短、厚、宽,才能下得住,因此叫“大面”。

“大面”最喜鲅鱼、鲐鱼、鲳鱼、*鱼等肉肥刺少的鱼类配锅。丈夫把当天打上来的鱼在船上切成一寸见方的鱼块,用海水洗净,妻子在家里把“大面”擀好,丈夫回到家,妻子便爆锅、烧汤、下面。“大面”鱼多面少,贫寒人家聊以充饥。殷实富裕之家油酱足,吃起来鲜味浓烈,口感粗重。许多少时在家,长成后出岛在外谋生的岛上人,他们怀乡的口头禅多说的是“想爹、想娘、想大面”。

渔家乐团餐标配。图/董姬斐

“渔家大面”还有另一种做法,就是用白面包着烫过的玉米或地瓜面、高粱面做的夹心面。这种做法相当精巧,和面时揉一小块白面,一大块粗粮面,然后把大块粗粮面揉进小块白面之中,擀薄切好之后,咋看就是白面做的面条,细看还有夹心。夹心面有一段美好的故事。相传在清道光年间,一个在砣矶岛给船主当把头的福山小伙子,回老家娶了一位叫秀儿的漂亮贤淑的妻子。完婚后,他把秀儿带到岛上,入乡随俗,秀儿很快适应了渔家生活。

旧时,每逢天气炎热的夏季,男人们喜欢端着碗在街门口同街坊一边闲聊一边吃饭。夏季渔闲时节,为节省粮食,吃的多是半干半稀的饭食,用咸鱼下的大面自然成了 。时间一长,街坊的男人们开始回家骂老婆,说同样都是打渔的,为什么秀儿总是给男人擀白面吃?家里白面哪去了?老婆们都感到很委屈,也很纳闷,白面本来就少,逢年过节都要省着吃,连船主家的妇女吃大面,都要掺和着粗粮,秀儿家也只是打渔的,哪里吃的起净用白面擀的大面哪?街坊上的女人们为这事上了心,到晌午做饭的时候,便装作串门到秀儿家里看她擀面,方才搞明白原来秀儿擀的并不全是白面,而是把粗粮面包在了白面里。秀儿生长在鲁菜之宗的福山,自小受到鲁菜面食技法训练,加之心灵手巧,勤俭娴淑,许多极普通的大众食品,到了她的手上就成了美味佳肴。她很耐心地将这种做法教给街坊。从此以后,渔家大面这种漂亮的做法,在各岛渔家巧媳妇手中流传起来。

渔家大面的佐菜主要是海青菜和海紫菜。海菜能提升大面的鲜味,且滑腻爽口,色彩鲜艳。

长岛饮食文化朴实而且丰富。像佐餐海鲜酱料,有各种鱼酱、虾酱、海兔酱、海怪酱、巴鮹酱等等,几乎所有海鲜都可腌制成酱,其加工方法独特,味道可口诱人,是长岛人每天必吃的佐餐食品。再如把鱼虾煮熟晒干制成鱼米虾米,长岛人加工的,必是不咸不淡,可随时拈来咀嚼,可烧汤拌菜做馅子,易储存、易流通,是过去长岛海产品加工的主要手段之一。长岛人招待贵客吃海鲜,虾、鲍、贝、螺、蟹等大多煮着吃,江珧、赤贝等直接生着吃,既保留了营养和原味,又润涵着致诚朴实。长岛民间的饮食文化,包含着长岛人的观念与智慧,体现了长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是长岛渔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baoyuf.com/bytz/69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