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节选自《解决三渔问题视角下北方休闲型海洋牧场如何突破发展壁垒——以山东省为例》

作者:梁潇,硕士,从事休闲渔业研究

王茂林,副教授,博士,从事水产养殖学、鱼类生理生态学研究(通讯作者)

山东省休闲型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条件

1.1山东省海域自然条件现状

1.1.1战略条件。山东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,坐拥黄河入海口,以蓬莱角为界,向西属于渤海海域,向东属于黄海海域,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。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战略省份,海洋资源丰富,拥有丰富的港口、海岛、沙滩、油气、海洋能、旅游等资源。年,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亿元,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.48%,全国排名第二,仅次于广东省。

1.1.2海洋资源及其利用条件。山东省海域使用类型覆盖面广,但结构不均衡,渔业用海面积占比最大,比例高达93.79%。其次是工业用海,面积占比为2.26%。山东位于北温带,属于温带季风气候,处于寒暖流交汇处,与南方省市沿海相比,山东海区极端天气较少。黄河也在山东入海,形成河口地区,带来了大量有机质的沉积,浮游生物多。这些因素都造就了山东省海洋物产的丰富及种类的多样。多种鱼类和虾在近海水域栖息和迁徙。其中,蓝点鲭、小黄鱼、带鱼、鱿鱼、三疣梭子蟹、毛虾等20多个品种资源丰富,虾、扇贝、鲍鱼、海胆等海洋珍品产量居全国首位。山东省凭借其独特的自然资源,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,是中国北方地区海洋牧场建设的代表。

1.1.3近海地形及水质条件。山东省烟台市虎头崖以西的山东海域为粉砂淤泥质海岸,近岸水深一般较浅,坡度较缓,外侧最大水深10~13m;虎头崖至威海市双岛湾的山东半岛北部海域,为基岩岬湾海岸,近岸水深相对较大,一般10~20m,沿岸坡度较陡。山东半岛以南的南黄海海域,除部分海湾内水深较浅外,其余海域水深一般10~30m,坡度在千分之一左右。检测结果表明,山东省有14.68万km的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,占全省海域面积的92%,海域的海洋浮游生物、海底沉淀物也基本符合标准,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
1.2山东省休闲型海洋产业条件现状

1.2.1山东省海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。年,山东省海洋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.3%、36.8%、57.9%。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最高。其中,滨海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实现逐年增长。同时海洋交通运输业与滨海旅游业相辅相成,发展成果颇丰。山东半岛拥有的海洋科研和教学机构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,海洋类学科带动能力强,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,在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服务业方面也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
1.2.2休闲型资源丰富。山东省历史悠久、底蕴丰厚,是孔孟文化发源地,旅游景区繁多,属于国内旅游热点地区。经济发展较为迅速,接待游客能力高,公共服务密度大,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。目前,山东省已拥有威海、日照、长岛、青岛、烟台5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,国家级湿地及地质公园高达8个,这都是山东省发展休闲型海洋牧场的物质基础。

1.3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现状

年,山东省启动了渔业资源的修复行动,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来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。年山东省发布了《关于推进“海上粮仓”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在围绕提升水产养殖水平、优化海洋捕捞、拓展渔业休闲产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批示;通过“海上粮仓”的建设计划,将海洋牧场建设工程列为五大重点工程之一,推进了海洋牧场高质量转型发展。截至年底,山东省投资额百万元以上的人工鱼礁区余处,面积超过1.9万hm。山东省目前海洋牧场的建设、人工鱼礁的投放吸引了大量的周边游客,带动了该地区的旅游观光,推动了休闲渔业的发展,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,实现产业优化。

《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规划(年~年)》中提到,到年,全省预计投入52.77亿元,新建人工鱼礁万m,规划建设40个人工鱼礁群,九大人工鱼礁带。通过该人工鱼礁的设置,使近海局部海区的生态系统得到修复,捕捞产量和资源修复量相协调,水域生态退化速度减慢,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,形成集海洋资源开发、生态环境修复、经济鱼类资源回捕、海上垂钓和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建设框架,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海洋牧场。

山东省海洋牧场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,全国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个,其中山东省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9个,居全国首位,占比39%。海洋牧场的类型分为两类(表1)。滨州市建立了贝类保护海洋牧场。东营市建造了河口区的海洋牧场。烟台市已形成四大人工鱼礁群地区,建成了“耕海一号”大型海上综合体(图2)和全国首个智能化深海网箱海洋牧场平台(图3);莱州湾东部—人工鱼礁地区、庙岛群岛人工鱼丘地区、芝罘崆峒列岛—人工鱼礁地区、牟平养马岛和人工鱼礁区。威海市有环翠区褚岛海洋牧场、荣成宁津海洋牧场小石岛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牧场。青岛在中国北方建立了第一个公益性海洋牧场—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。日照市在几个人工鱼礁地区建立了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—岚山阳光海洋牧场。

图1山东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

图2山东烟台“耕海一号”

图3山东烟台“长鲸一号”

山东省休闲型海洋牧场建设理念分析

山东省休闲型海洋牧场建设程度不高。目前,仍以观赏体验型休闲型海洋牧场旅游业为主,项目功能单一,虽然充分利用了历史文旅遗产和当地的海产品特色,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游客更加追求沉浸式体验的游玩方式;其次,山东省休闲型海洋牧场开发方式不够精细,没有因地制宜,各地休闲型海洋渔业项目布局趋同化、结构低质化明显,各地的海岸及滩涂特色没有完全呈现;技术水平尚不完善,仍然采用传统的投放人工鱼礁进行增殖放流,在地址的选择上还是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,缺乏轻有力的科学依据;政策支持没有到位;各地文化旅游部门和海洋牧场管理部门,缺少紧密的合作,游客的游玩体验具有间断性和随意性,对于游客来说,各地都缺少完整的旅游支持。最后,由于休闲型海洋牧场在国内属于新兴产业,原有的管理机构难免会出现监管的重合或缺失,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,这都会导致休闲型海洋牧场管理的社会无序性。

2.1保护生态,因地制宜

成熟的休闲型海洋牧场,必须重视生境修复和资源恢复,更依存于一个健康稳定的海洋生态环境,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,这是可持续发展海洋牧场的保障。全力打造“海上粮仓”,更需要肩负起增殖放流的生态使命。目前,山东省在部分休闲型海洋牧场的日常运行中,增加了游客参与增殖放流的游玩项目,每年的放流节同样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,都涉及对圆斑星鲽、大泷六线鱼、牙鲆、绿鳍马面鲀、三疣梭子蟹、日本对虾等品种的放流,单位数量达到了亿级,这从根本上实现了旅游经济效益和海洋生态效益的统一。但是对于种群结构、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恢复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baoyuf.com/bywz/1523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