爽如哀梨,快如并剪苏轼为何诗文中暴露吃
“挟以文章妙天下,忠义之气贯日月”。苏轼可谓是北宋的文学巨擘,可一门三父子,皆是大文豪。父子三人,都以文章名冠天下。他的作品,有的给予人气势磅礴之感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”;有的读来不禁潸然泪下“千里孤坟,何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”。也有的给人以看清红尘的豪迈之感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,一蓑烟雨任平生”。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情怀,同时也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词作。(一)、也无风雨,也无晴《东坡志林》“予在东坡,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,客未尝不称善”。苏子美,号东坡居士,而以东坡冠名的菜品不计其数。诸如东坡肉、东坡鱼、东坡豆腐、东坡羹等等。如果全部加起来,完全可以构成“东坡席”。而他东坡的这个号,还是在黄州得来。乌台诗案以后,令他心有余悸,被贬黄州。自此以后,萌生退意,仿佛有了心理阴影般不愿再卷入尔虞我诈之中。1.但少闲人,如吾两者耳“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粪土。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。慢着火,少着水。”这首《猪肉颂》,就是在写东坡肉的制作过程。其实,像苏轼这种文豪绝对不可能单纯为了一顿饭去写一篇文章去赞美的。当然,不是说东坡肉,东坡肘子不好,它们的确为中华美食增光添彩。苏轼写的大部分关于美食的诗文,都是有他背后寓意的。这就是所谓的一语双关,表面是在写肉类的制作过程,其中却大有深意。再结合其当时的情况来看,他被贬黄州,不敢再肆意的发声。所以,只能用隐晦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。苏轼关于美食的作品当中,都有其深意的存在。而他本人也非常喜欢佛学,平日里经常会思考人生哲理。他习惯于将自己的感悟,全部放在文章之中。以小见大,用美食来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。这样进可攻,退可守,既不会给人留下话柄,又可以为文章增添内涵。2.以文载道,猪肉哲学“净洗铛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”,这句话就像菜谱一样,但是又更像是长者的敦敦教诲。凡是都要认真谨慎,要做一件事情之前,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。这样,才能够保证事情顺利的发展。“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”。俗话说好饭不怕晚,做饭需要有耐心。而做人做事更是如此,如果太急于求成,反而会导致结果不如预期。“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”。黄州的猪肉肉质鲜美,而且价格低廉。就是这种平淡不过的家常小事,却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。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,只是很少有人能够去发现。东坡肉是苏轼作为美食家的代表,而《猪肉颂》则是东坡肉艳压群芳的基石。这篇《猪肉颂》使得东坡肉人尽皆知,其实文章的内涵不在于其表面。而是要结合文人当时的实际情况去写,它其实是诉说着苏轼在惨遭磨难之后,那个不愿屈服,不愿求饶的灵魂。他将心中所思,放在了作品之中。(二)、烟火气息,置于大雅“以文为诗,自昌黎始,至东坡亦大放厥词,成一代大观”。唐宋诗词,大都是些风花雪月的自在以及各种的哀哀戚戚。而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,他别开生面的将目光放在了世俗上。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”,真正成就苏轼的还是“乌台诗案”。此后的他因为害怕再度遭人构陷,而不敢说话,也在不断迁官的过程中学会了豁达开朗。并且,更加的钟情于生活。1.柴米油盐,洞窥人生“生活中不缺少美,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”。正是因为在官场上的失意,使得苏东坡能够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认真的对待生活。每一个平平无奇的菜,都能够在其手中妙笔生花。即使心中仍然有入朝为官之心,但迫于现实的无奈只得安贫乐道。“我老此身无着处,卖书来问东家住。卧听鸡鸣粥熟时,蓬头曳履君家去。”在这首《野雉》之中,既有对美食的赞赏,也有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慨叹。其实,要说起东坡美食家的成名之路,终究还是绕不开一个黄州。“长江绕郭知鱼美,好竹连山觉笋香”。这个时候的他刚刚结束痛苦万分的时日,来到黄州顿觉心情大好。于是乎,便就此流连于美味之中。如今苏轼的菜品还被整理成了《东坡三十二味》,他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厨。人生就像做菜一样,煎炒烹炸,有时候需要大火,有时候需要小火。苏轼正是体会到了这样的韵味,才热衷于将热情放在了这些生活琐事之中。在普通人看来,这些太过于平淡无奇。但是在东坡眼中,它们不仅是菜肴更是自己心情的写照。2.天马行空,发挥想象普通人之所以不能成为文人,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象力不足。而苏东坡时至今日,仍然闻名于世,正是在于他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丰富的创造力。要知道,他的东坡豆腐在神宗年间可是一道大菜。“晓日照江水,游鱼似玉瓶。谁言解缩项,贪饵每遭烹。杜老当年意,临流忆孟生。”他在吃鱼的时候,便会想到鱼的这一生。它们因为贪恋那一口的鱼食,就遭受了炭煎火烤。而后由此,又想到了唐朝时期的杜甫以及孟浩然。因为此二人,也在作品中对鱼慨叹万分。正是因为这种多愁善感,这种丰富的联想能力,才成就了苏东坡。在他关于美食的作品中,大都是寓情于物的。并不是像今天的人,吃个饭,发个朋友圈,才配些诗情画意的文案。东坡先生,是有自己想法的。通过鱼的命运,其实让他联想到了世人,所以才放下了筷子不禁哭了起来。世间有多少人都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,而险些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或者搭上了自己的前途。(三)、涉世本为口,生平为当然“公子仓皇奉豆粥,湿薪破灶自燎衣。饥寒顿解刘文叔。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,帐上烹煎皆美人”。苏轼自己曾经反复的提到,他喜欢美食并不是为了一时的之欲。他的嘴,就像一杆秤,而秤砣在其心中。他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,文学家、书法家、词人,但想必他最热衷的还是做一个美食家。1.真情赞美,热爱生活苏轼关于美食的作品,并不全是蕴含着沉重哲理的。这其中,也不乏对美食的由衷热爱。当然,他的作品肯定都是引经据典的。而且,也一定赋予了其灵魂。所谓以文载道,写文章就是要传递自己的想法。其实,就和现在的朋友圈一样。当人失意或者得意的时候,都会急于向这个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。“辽东太守远自献,临淄掾吏谁为材。吾生东归收一斛,苞苴未肯钻华屋。分送羹材作眼明,却取细书防老读。”这首《鳆鱼行》,是在苏轼离开黄州到达登州时所作。文中先是引用曹操和王莽吃鲍鱼的故事,而后又写了捕捉过程以及制作工艺等等。其中,还有不少情节是描述吃鲍鱼的好处。苏轼是真的喜欢鲍鱼的鲜美,所以才作此文以示纪念。能够让一代文豪挥毫泼墨的菜品,必定是世间之绝美之味。在这里,他就没有赋予其太多的寓意,只是向人们讲述着菜的制作过程。2.别有深意,平淡中绚烂苏轼关于美食的作品,实在是太多太多。其中有他的多愁善感,有他的人生思考也有对彼时社会的批判还有发挥了充分的想象。每个作品之后,都包含着作者不一样的心境。要透过事物看本质,不能只流连于文字和食品表面,应充分理解作者处境和他的心理以观其意。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。这首《惠州一绝》,是苏轼在岭南做官时所作。当时那里还属于未开化的蛮荒之地,并且满是瘴气。而苏轼则通过“荔枝”,来向世人传达自己安于现状的惬意。仿佛在说:每天吃三百个荔枝,这辈子就在岭南了。“水陆之味,贫不能致,煮蔓菁、芦菔、苦荠而食之。其法不用醯酱,而有自然之味”。最高端的食材,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。对于不同的食材,苏轼都有自己独到的见地。关于什么菜该放什么料或者该用什么火候,都有详细的记载。尽管平生多磨砺,但词人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。既然仕途不顺,总归还是要生活。结语:“夜饮东坡醒复醉,归来仿佛三更”。苏轼的狂放,豁达是很多人想模仿都模仿不来的。他将精力放在了食品之上,不论吃什么都能够做一篇文章来纪念。能吃善文,可以很好的概括苏东坡的这一生。参考文献:《东坡志林》《江城子》《野雉》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baoyuf.com/byjd/16546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有些海鲜不能以貌取人,虽然丑,但
- 下一篇文章: 买海鲜要说暗语,只要几句话,老板就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