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白癜风医院 http://finance.sina.com.cn/chanjing/b/20090930/09073071708.shtml
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”可想而知,北征乌桓得胜归师的曹操此时心情定然不错,登山望海抒发感慨之余,不知道曹操看着这大海有没有点对珍馐的渴求呢?要知道,他可是个重度的海鲜控啊!与其说是吃货,倒不如称得上是美食家。曹操出身于豫州刺史部谯,也就是如今的安徽亳州。黄淮地区自古多池沼,也盛出水产,曹操喜食鱼也并不意外。好在曹操不仅好吃,也乐于记载三餐所见,著成《四时食制》,让今人得以从文字中窥得一二。《四时食制》主要讲述了各地水产与烹饪方式,关于美食的记载遍布了当时魏蜀吴三国,其中仅鱼类就有14种。像是“郫县子鱼,黄鳞赤尾,出稻田,可以为酱”,被《太平御览》这部大百科全书收录在鲤鱼类中。用稻田中抓到的小鱼制作为鱼酱,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调味料,同时也“出稻田”暗示着中国最早的稻田养鱼法。“,一名黄鱼,大数百斤,骨软可食,出江阳,犍为”(《太平御览》九百三十六),考虑到重量、颜色和软骨性质,说的或许是如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——中华鲟。“东海有大鱼如山,长五六里,谓之鲸鲵,次有如屋者。时死岸上,膏流九顷。其须长一丈。广三尺,厚六寸,瞳子如三升碗,大骨可为矛矜。”(《太平御览》九百三十八),毫无疑问这说的就是鲸了。“望鱼侧如刀,可以刈草,出豫章明都泽。”(《太平御览》九百三十九),侧看似刀,甚至能拿来割草,应是近几年价格突飞猛进的“长江三鲜”之首——刀鲚。可见,曹操对美食的涉猎和追求还是相当高的,甚至还有些猎奇心理。相较于上述几种,《四时食制》中对鲍鱼的记载就显得简短些,大概考虑到先前鲍鱼在餐桌上已经有所名气。“萧拆鱼,海之乾鱼也。”(《太平御览》九百三十九),萧拆鱼的称呼正是出自《四时食制》,即以蒿艾承托曝晒而成的鲍鱼,这种曝晒方式时至今日仍在日本禾麻鲍身上有所体现。禾麻鲍外壳左右两侧均有两个孔,是因为其生长在岩石缝隙中,渔民常用钩子捕获并用海草穿吊晒干所至。曹操对鲍鱼的喜爱之深,以至于死后其子曹植在祭奠他时,总会备上一份鲍鱼贡品,“先主喜食鳆鱼,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”。这种喜好也影响了其子曹丕,据《太平御览》记载,曹丕曾派人向孙权进贡“鳆鱼千枚”,以心头好进贡示人,有大表诚意的意味。得益于曹操等官僚权贵的追捧,鲍鱼身价在当时一路水涨船高。“时淮北属魏,江南无复鳆鱼,或有间关得至者,一枚直数千钱。”(《南史·褚彦回传》)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baoyuf.com/byjd/158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