鲍鱼吃出新花样古人爱吃鲍鱼,也会
鲍鱼在古时是权贵们才吃得起的名贵食材,普通百姓几乎一辈子都品尝不到它的美味。 如今,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虽然鲍鱼的价格依旧昂贵,但一些普通家庭也能偶尔尝尝鲜。 网络上经常看到网友吐槽,第一次去餐厅吃鲍鱼的尴尬经历。 当你去饭店点餐,点到了鲍鱼后,一般服务员会问你:鲍鱼要几头? 对鲍鱼不了解的人,听到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蒙了:几头?意思是要几只吗? 事实上,鲍鱼和其它海鲜不同,不是按只卖,服务员询问要几头自然也不是问你要几个,而是鲍鱼的大小。 鲍鱼一般以1斤作为标准,比如你说要5头,指的是一斤中有5只鲍鱼。 相应的,6头就是一斤中有6只鲍鱼。 鲍鱼的头数越少,单个的体积就越大,价格也就越高. 所以人们常说:“有钱难买两头鲍”。 两头的鲍鱼,品质可谓是极好的,这样的鲍鱼很少见,有钱都难以买到。 一般高档餐厅中的鲍鱼是3至6头,适合请客,比较有牌面。 普通餐厅里的鲍鱼基本是6至9头,适合自己或家人常常鲜。 鲍鱼作为传统上等美食,它的做法衍生出了不少“新花样”。 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吃鲍鱼的吗? 在生产技术落后,交通运输并不发达的古代,鲍鱼只在沿海地区和达官贵人之间流通,食用的形式只限鲜鲍和干鲍两种。 现在大家都知道干鲍的价格远远高于鲜鲍,但在千年以前,鲜鲍曾稳压干鲍一头。 因为当时鲜鲍运输不便,而且制作干鲍的技术并不成熟,所以鲜鲍的口感远远优于干鲍。 古人食用鲜鲍没有太多复杂的工序,从海中采集之后,直接下锅烹饪即可。 但如果一下子打捞的鲍鱼太多,或者要寄送给远方的友人该怎么办? 于是,便有了干鲍。 干鲍的制作比较复杂,吃起来口感也不及鲜鲍味美。 古代的干鲍制作方法是自然晾晒:去壳,清洗,腌制,水煮,晒干。 步骤看起来简单,但这样的方式制作出的干鲍,口感具有不可控性。 腌制的配料比例,水煮的时间长短,晾晒的干湿程度,都直接影响了成品的品质。 以现在的视角来看,这样的方式似乎是对鲍鱼的“浪费”。 但在技术水平低下的古代,人们能够想出这样的方式来保存鲍鱼,实现长途运输,我对古人的智慧感到由衷地佩服。 他们对味蕾始终保持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,不断突破技术的局限,探索出新的美味。 古人爱吃鲍鱼,也“会”吃鲍鱼。 即便那时的烹饪技术并不发达,调料也不丰富,但仍然能够将鲍鱼制作出不一样的美味。 清代美食家,乾隆才子袁枚在他十四年美食实践的烹饪名著《随园食单》中写道: “鳆鱼炒薄片甚佳,杨中丞家削片入鸡汤豆腐中,号称鳆鱼豆腐。上加陈糟油浇之。庄太守用大块鳆鱼煨整鸭,亦别有风趣。但其性坚,终不能齿决。火煨三日,才拆得碎。” 书中介绍当时鲍鱼的最佳吃法是将鲍鱼切成薄片,放入鸡汤豆腐中一同烹饪食用。 除了这种做法,和鸭肉一起炖也别有趣味,但是要用火炖三天才能将鲍鱼炖烂。 这里炖鸭肉的鲍鱼大概是干鲍,所以肉质坚硬。 清朝的庄太守经常用鳆鱼煨鸭来宴请宾客,可以说是饭局的招牌。 注重食疗养生的古人,还发明出一种吃法,将鲍鱼和鲍鱼壳一起炖汤,是一道美味滋补的药膳。 古书中称鲍鱼壳为“千里光”,又叫“石决明”,是一味中药,有明目养神、清热平肝、滋阴补阳的功效。 许多古典医药名著对鲍鱼壳极其推崇,像《本草求原》、《海药本草》等著作中都有相关介绍。 古人食用鲍鱼的一些方法,时至今日,仍然有借鉴意义。 经过千年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为人们带来了更多可选择的制作方式。 干鲍工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,其价格比鲜鲍更昂贵。 制作干鲍的方式早已不再局限于自然晾晒,热风干燥技术、冷冻干燥技术、真空过热蒸汽干燥技术的应用,使得制造出来的成品卫生系数更高,口感更好。 随着工业时代的逐步推进,市场上又出现了冻鲍和即食鲍。 冻鲍也就是速冻鲍鱼,有了速冻技术,鲍鱼在市场上的流通更为便捷。 而即食鲍更为方便,打开了直接就能吃,无需自己动手烹饪。 许多即食鲍鱼的口感并不亚于鲜鲍鱼,符合年青一代快节奏的生活需求,可见技术的强大。 鲍鱼文化发展至今,凝结了古人的非凡智慧,展现着科技的进步与变迁。 人们对食物的追求与突破,就像中国文化,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,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。 ¥0.9獐子岛大连干鲍鱼皱纹盘鲍g16-24头礼盒装干货送礼佳品生鲜水产海鲜京东好评率97%京东配送旗舰店¥购买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baoyuf.com/byfz/16824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鲍鱼海参虫草花汤,汤水爱好者千万别错过
- 下一篇文章: 小森妈妈菜谱竹笙鲍鱼炖花胶豆果美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