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年,市场上涌现出许多具有年代感的生活剧,其中也不乏爆款。

3月9日在央视开播的《心想事成》仅播2集,就直接拿下收视第一。

但随着剧情的推进,观众们对这部剧的争议声越来越大。

有人说这部剧非常真实,贴合日常,将普通百姓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也有人说这部剧太悬浮,不切实际,完全是给年轻人造梦。

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?

这部剧的背景定位在年,离现在也不算遥远。

从叙事风格来看,确实比较接地气,不拖沓,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,有着细水长流的意味。

然而,剧情的设定却惹恼了不少观众。

开播后,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:“在北京打几年工就能买四合院?”

剧中几位主角所住的房子是北京小满胡同的一套四合院,装修得体,住在这样的房子里,却自称为北京的穷人。

这样的设定让不少观众质疑,编剧是否刻意美化穷人的处境。

不仅如此,他们的伙食也是令人震惊。

年的时候,有多少普通家庭吃得起28块钱一个的鲍鱼?

就现在来说,鲍鱼也不是普通老百姓会买的。

顶着“海八珍之首”称号的鲍鱼,一项是食材中的顶流。

中国人食用鲍鱼有着悠久的历史,最早可追溯到多年前。

鲍鱼古称鳆鱼,又称九孔螺、镜面鱼,春、夏、秋三季均可捕捉,尤其在春末夏初时,其肉最为鲜美。

较早记载古人食用鲍鱼的文献是《汉书》:“莽*师外破,大臣内畔,左右亡所信,莽忧懑不能食,亶饮酒,啖鳆鱼。”

西汉王莽篡位后,内外形势严峻,整日忧愁,吃不下饭,成天闷酒,只吃得下吃鲍鱼。

魏晋南北朝时,曹操也对鲍鱼情有独钟。

其子曹植在祭祀他的文章中写道:“先主喜食鳆鱼,前以表徐州藏霸送鳆鱼二百。”

因为曹操十分喜爱鲍鱼,所以曹植在祭祀时,总要把大量鲍鱼当做贡品。

魏文帝曹丕也对鲍鱼甚是喜爱,曾准备“鳆鱼千枚”向孙权进贡,公然行贿,以示诚意。

鲍鱼在这些王公贵族的追捧下身价大涨,几乎被权贵垄断,吃得起鲍鱼的人,非富即贵。

《南史?褚彦回传》中记载:“时淮北属魏,江南无复鳆鱼,或有间关得至者,一枚直数千钱。”

到了宋代,被称为古代美食家的东坡先生到达登州后,便尝到了鲜美的鲍鱼,立即被鲍鱼的美味所征服,并写下一首长诗《鳆鱼行》。

这首长诗,给鲍鱼打足了广告。

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,鲍鱼的身价越来越高。

一直以来,民间流传一段佳话:管仲谢知音,盾鱼始姓鲍。

这段佳话说的是管仲之交,也是“鲍鱼”名称的由来,虽然正史中没有记载,但被百姓们津津乐道。

春秋时期,管仲的家境一直十分贫困,虽心存大志,却被生机所迫,满腹才华无处施展。

而鲍叔牙的家世优渥,人也聪慧,小小年纪就在当地有了名气。

原本身份悬殊的两人不该有交集,但人生就是有许多不经意间地相逢。

因为鲍叔牙的一次俯身相就,管仲的一次倾吐衷肠,两人一见如故,将彼此视为知音。

最开始,两人合伙做生意,鲍叔牙出钱,管仲出力。

赚了些银两后,鲍叔牙甘愿将大份分给管仲,自己只取小份。

没过多久,生意不幸失败。

人们纷纷指责是因为管仲贪财,对兄弟不义。

鲍叔牙站出来直言:多分给管仲钱是我自愿的,他家境贫困,比我更需要钱,你们不知内情,不要妄论是非。

就这样,两人的情义在人生的起伏波折中,日渐浓厚。

后来,他们分别辅佐齐国的两位公子,在王位之争中,鲍叔牙所辅佐的公子白胜出,而管仲沦为阶下囚。

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,管仲一跃成为齐国宰相。

管仲出仕治国后,很快利用*令做了件出格的事,吩咐底下的人去海中打捞大量盾鱼,送给鲍叔牙,供其享用。

当时盾鱼在齐国极其稀少,十分珍贵,管仲的*令让所有人都知道了鲍叔牙爱吃盾鱼。

此后,盾鱼便有了一个新名字,鲍鱼。

鲍鱼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食材,在中国人的餐桌上,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。

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鲍鱼味甘、咸、性平,有清热祛火、滋阴益胃、养血补虚的功效,故有“明目鱼”之称。

中国人向来注重食疗养生,鲍鱼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补品,它的营养价值是公认的。

在餐桌上,真正收获掌声的还是食物的口感。

除了这两者之外,鲍鱼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,文化追求。

一位美食家曾这样评价鲍鱼:

“鲍鱼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吃饱的问题,好的鲍鱼吃完之后,第二天都会有感觉,甚至同是鲍鱼,它们之间味觉上的差异就像是红酒之间的品质上的巨大差异一样。

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在吃上面,永远有比满足饱腹更高的需求。”

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,鲍鱼持着特有的文化底蕴在国人的餐桌上源远流长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baoyuf.com/byfb/12691.html